盛夏時節,廣東大地,藍天、綠水、青山相映成趣。
綠色發展催生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圖景,也讓生活處處是美好成為現實:廣州塔靚麗高聳,市民在珠江邊迎著清風暢快騎行;茅洲河碧道延展,黑臭灘涂蝶變而成的濕地公園花草搖曳;練江之畔鄉村靜好,迎來絡繹不絕的游客。
近年來,廣東省委、省政府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持把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擺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堅定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全省生態環境保護從認識到實踐都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綠色日益成為廣東發展的鮮明底色。
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
“以前茅洲河就是條臭水溝,住在附近的人都不敢開窗,每次經過這里,都要捂著鼻子快跑。現在茅洲河的水清了,魚蝦重現了,鳥也回來了,沿岸環境好了,成了市民休閑娛樂的好去處。”在深圳市燕羅濕地公園,回想起茅洲河的變化,市民楊先生感觸頗深。
茅洲河起源于深圳境內羊臺山北麓,干流總長31.3公里,其中界河段11.88公里,流域總面積388.23平方公里,涉及深圳市寶安區、光明區和東莞市黃江鎮、長安鎮。
廣東水系發達、水網密布。曾幾何時,老百姓家門口的很多清水河變為臭水溝。為啃下水污染治理的“硬骨頭”,廣東整體謀劃,高位推動,超常規補齊歷史欠賬,全省江河水質日益改善,讓百姓的環境獲得感不斷增強。
2018年,為提速推進茅洲河污染整治工作,東莞市成立茅洲河整治總指揮部和現場指揮部,由市委主要領導擔任總指揮,全域啟動大兵團作戰,圍繞“全流域、全河段、全天候”綜合整治目標,實施“六強化六推動”攻堅措施。
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更加健全
位于穗莞深交匯處的增城新塘環保工業園曾是牛仔褲漂染企業集中所在地,長期因臭氣廢水污染問題飽受當地群眾詬病。按照“三線一單”重新定位,如今這個園區已化身環境優美的高新技術科創小鎮,即將成為廣深科技走廊上的明星園區。
新塘是廣州增城區的工商業重鎮,地處珠江三角洲東江下游河畔的北岸,南與東莞一河之隔,西與廣州黃埔區相連,處于廣州、深圳、香港的交匯點。
生態環境的改善離不開制度體系支撐。這些變化,正是廣東運用“三線一單”相關政策,優化產業布局、推動行業轉型升級的一個縮影,也是廣東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的重要舉措。
當前,廣東已完成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和生態環境保護綜合行政執法改革,建立了“1+4”生態環境保護監察體系,構筑起生態文明制度“四梁八柱”,形成以“三線一單”為支撐的綠色空間體系、以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為主體的生態經濟體系、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的目標責任體系、以生態文明制度改革創新為主體的環境治理體系。同時,廣東用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保護生態環境,“十三五”以來制修訂90多件(次)生態環境地方法規。環評“放管服”、執法正面清單管理等改革舉措落地見效,重大項目“三服務三保障”機制發揮重要作用,生態環境服務高質量發展成效凸顯。
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政策體系不斷完善。通過編制《廣東省生態文明建設“十四五”規劃》和《關于加快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的實施意見》,廣東全方位全過程推行綠色規劃、綠色設計、綠色投資、綠色建設、綠色生產、綠色流通、綠色生活、綠色消費。
經濟社會綠色轉型步伐持續加快。近年來,廣東大力推行清潔生產,加快發展循環經濟,加強資源綜合利用,深入推進綠色制造體系建設;穩步提高能源清潔化水平,推動海上風電實現跨越式發展,積極發展光伏發電,2021年全省新增海上風電裝機549萬千瓦,新增光伏裝機225萬千瓦;推動大宗貨物和中長途貨運“公轉鐵”“公轉水”,大力推廣新能源汽車,2021年推廣超27萬輛;加快打造低碳交通基礎設施網絡,累計建成電動汽車充電站4100座、公共充電樁17.3萬個。
生態環境治理能力顯著增強
“以前用山泉水,總是擔心水質不好,現在接入了自來水,水量穩定,也安全了。”在廣州增城小樓鎮鄧山村,村民梁定美樂呵呵地擰開水龍頭說,同時,自家廁所的污水經化糞池處理后排入污水管道,再也不會臟亂臭了。
鄧山村位于廣州增城區小樓鎮,過去由于位置偏僻、交通落后,村民收入少,村里的年輕人想方設法“逃離”山村,村里只剩下年邁的老人,導致村莊發展滯后。2019年,廣州市政協選取增城區鄧山村作為幫扶試點村,制定了詳細的幫扶試點工作方案,協助推進項目投資約5億元,著力打造名村建設示范點。
鄧山村的變化是廣東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成效的縮影。農村生活污水治理事關廣大農民福祉,近年來,廣東大力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取得較大進展。2021年,廣東將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定為十件民生實事之一,通過對全省21個地市5.77萬個自然村的生活污水治理情況進行現場摸查,組建專家技術團隊到各市跟蹤指導,舉辦裝備技術展示會,搭建政企需求對接平臺等一系列舉措,超額完成農村污水治理民生實事任務,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從2018年的不足20%提高到45%以上。
今年廣東將全面落實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攻堅行動,計劃再完成1000個以上自然村的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全省農村污水治理率將達到50%以上,設施有效運行率提高至70%以上。同時對30個面積較大的農村黑臭水體完成整治,加快推動從“有建設到建管并重”“有治理到有效治理”轉變。
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改善水環境的重要抓手。近年來,廣東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及運行水平大幅提升,2021年全省城市(縣城)污水處理能力達2947萬噸/日,污水管網長度達7.34萬公里,相比2018年分別增加41%、33%,連續多年保持全國領先水平。珠三角9市全部納入國家“無廢城市”建設,全省危險廢物利用處置能力達850萬噸/年,與2017年相比翻番,基本滿足全省危險廢物安全處理處置需求。
此外,全省生態環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新冠肺炎疫情醫療廢物及污水100%安全收集轉運和處置,土壤環境風險得到有效管控,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和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均超90%。
目前,廣東省已轉入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新階段。下一步,廣東將持續不懈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扎實推動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生態環境持續改善,著力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廣東樣板,讓廣東大地青山常在、秀水長清、空氣常新。
來源 |中國環境報、南方網
免責聲明:整理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